罗永浩炮轰西贝高价卖预制菜不告知,呼吁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已成行业普遍现象,70%餐饮企业使用,但消费者知情权仍存争议。这场争论背后,是消费者权益意识觉醒与餐饮业转型的碰撞。
今天,科技创业者、网络红人罗永浩在微博上,再次对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的现象开炮。

他在博文中写道:"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条微博迅速引发网友热议,截至发稿时已获得超过5万点赞和2万条评论。

罗永浩在博文中进一步呼吁:"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就预制菜问题发声。去年11月,他就曾在微博明确表态:"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卖预制菜并且不注明的,本质就是欺骗。即使真的做到了宣传的'安全美味',它也是欺骗。"

事实上,预制菜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餐饮行业的热门话题。随着餐饮连锁化程度提高和人工成本上涨,预制菜凭借标准化程度高、出餐速度快、人力成本低等优势,在餐饮行业快速普及。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的比例已经超过70%,其中连锁餐饮企业的使用比例更高。

西贝作为国内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其菜品价格一直处于中高端水平。消费者花高价在餐厅用餐,期待的是现做的新鲜菜品,而非加热即食的预制菜。这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正是引发罗永浩和众多消费者不满的关键所在。

从法律角度看,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的强制性标识规定。《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对食品信息真实性和消费者知情权有所规定,但在预制菜标识方面仍存在模糊地带。多位法律专家表示,餐饮企业如果不主动告知消费者使用预制菜的情况,确实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嫌疑。

餐饮业内人士透露,使用预制菜已经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尤其对于连锁餐饮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饮从业者表示:"现在人工成本太高了,一个熟练厨师的月薪动辄上万,而预制菜可以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保证菜品口味的一致性。"但他也承认,大多数餐厅都不会主动告知消费者使用了预制菜。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部分消费者认为,只要食品安全有保障、口味尚可,使用预制菜可以接受;但也有相当比例的消费者坚持认为,餐厅应该提供现做的菜品,特别是当消费者支付了较高的价格时。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对罗永浩的言论表示支持,认为"花现做菜的钱吃预制菜确实不公平"。
这场由一条微博引发的讨论,折射出中国消费者权益意识的觉醒和餐饮行业转型期的阵痛。无论最终解决方案如何,一个基本原则应该得到确立: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花钱买到的究竟是什么。这不仅是商业伦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