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通过《2026财年商务、司法、科学及相关机构拨款法案》,法案中的一项条款要求司法部重启已被拜登政府叫停的“中国行动计划”。
重启“中国行动计划”意味着特朗普政府将延续第一任期对华科技封锁政策,以所谓“中国间谍威胁”为由,加强对涉华科研人员的打压,加速将“小院高墙”升级为“大院铁幕”,推动中美科技领域“硬脱钩”。
2018年11月,特朗普政府以“打击经济间谍”“保护知识产权”为名启动“中国行动计划”,重点审查在美华裔科学家和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科研人员,办理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对中美科技交流合作造成严重冲击。
“中国行动计划”由美国司法部主导,要求全美94个地方执法部门每年至少提出1-2起针对所谓“中国间谍”的诉讼。
时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曾披露,“中国行动计划”执行期间,美司法部门对2000多起涉华案件展开了调查,在高峰期,执法部门平均每10小时便启动一项涉华案件调查。
“中国行动计划”实施后,美司法部门经常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调查华裔学者及其家庭成员,制造了如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专家陈刚案、田纳西大学纳米技术专家胡安明案等冤假错案。
美司法部门肆意执法不但对当事人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造成巨大打击,也在美国科学界形成了明显的“寒蝉效应”。
著名非营利组织“百人会”与亚利桑那大学发布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约一半受访的华裔科学家因美国司法部门案件调查陷入恐惧或焦虑,部分顶尖科学家考虑减少涉华合作或离开美国。
除华裔学者外,美司法部门还对与中国高校、科研机构有合作关系的科研人员进行重点审查,以偷税漏税、电汇欺诈、虚假陈述等罪名实施司法打击。哈佛大学知名化学家查尔斯·利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特朗普政府恶意打压涉华科研人员的政策,引起了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强烈反对。
2021年9月,斯坦福大学177名教职员工联名发表公开信,指责该计划煽动种族歧视、损害美国科技竞争力,要求美国司法部停止在大学内搜查所谓“中国间谍”。
随后,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高等学府的数百名学者纷纷公开谴责,要求美司法部立即终止“中国行动计划”。
美司法部相关负责人承认,“中国行动计划”助长了对在美华人的歧视。美联邦调查局反间谍部门官员也承认,该计划对亚裔美国人群体造成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很多华裔科学家和留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造成强烈冲击。
迫于美国各界的压力,拜登政府于2022年2月以“中国行动计划”会加剧种族歧视、损害美国科学界形象和对科研人才吸引力为由,宣布叫停“中国行动计划”。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