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在全球多地同步上映。这部作品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罪行为核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审判。导演赵林山在首映式上表示,这段历史最初是一个人的记忆,后来变成了一群人、一座城、一个国家的记忆,今天应该让它成为世界的记忆。
赵林山坦言,创作《731》的初衷是对历史真相的追问。731部队的暴行长期被掩盖,其罪证散落于哈尔滨罪证陈列馆的档案室、幸存者后代的口述中,甚至日本老兵的忏悔片段里。导演带领团队耗时十余年,走访中日多地,查阅超百万字史料和8000页解密档案,最终将碎片化的记忆拼凑成一部完整的历史叙事。
影片中,小贩王永章等普通百姓被日军以“健康换自由”的谎言诱骗,沦为活体实验品。这一情节基于真实历史细节——731部队通过心理操控手段,让受害者自愿走入实验室。赵林山指出,谎言是最可怕的武器,它让暴行披上文明的外衣,让受害者失去反抗的意志。
面对是否过度渲染暴力的质疑,赵林山回应称他们拒绝消费苦难,但必须让观众看见真相的重量。影片中的冻伤实验特写镜头、活体解剖的冰冷器械、编号“马路大”的受害者,均以克制手法呈现。导演强调,这不是猎奇,而是通过细节让历史“说话”。
为还原历史场景,剧组耗资搭建“四方楼”实验基地,复刻日军火车车厢,并借出真实文物如刻有钢印的武器。主演李乃文在饰演受害者时,刻意避免夸张表演,他希望让观众感受到的是历史本身的窒息感。
选择9月18日上映,是导演对历史与当下的双重叩问。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侵华开端,而2025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影片首场放映定于9时18分,影院标注“警钟长鸣”,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赵林山在首映礼上哽咽道,当“731”三个字出现在银幕上,这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审判。
影片的全球放映更具深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影院中,观众通过“马路大”的遭遇反思科技伦理,韩国观众则从殖民历史中找到共鸣。正如日本学者森正孝所言,揭露731罪行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防止同样的悲剧重演。
《731》的成功不仅在于票房,更在于其社会价值。导演呼吁更多导演投身历史题材创作,需要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让历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对于观众而言,观影后的行动同样重要。有观众在社交媒体写下,这不是电影,是一堂迟到的历史课。年轻一代的留言更令人动容,他们记住的不是仇恨,而是守护和平的决心。
赵林山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次历史与影像的对话。当银幕上的“马路大”在毒气中挣扎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暴行,更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良知拷问。正如影片结尾的标语——“绝不遗忘”,这或许是对导演“为历史发声”最好的注解。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八卦小窝,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