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战方面,我承认存在短板,确实骂不过罗永浩。"贾国龙坦言更习惯"用产品说话",同时强调西贝预制菜符合国标,计划通过短视频展示生产全流程,从对抗转向对话。
9月11日晚,西贝餐饮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近期沸沸扬扬的“预制菜争议”及网友追问“是否会起诉罗永浩”一事,首次作出强硬表态。这场源于罗永浩直播言论的舆论风波,已从单纯的食品安全讨论升级为企业家的公开对峙,折射出当前消费市场对食品工业化的深层焦虑。

贾国龙在采访中直言:“在舆论战方面,我承认存在短板,确实骂不过罗永浩。”这番看似示弱的表态,实则暗含对当前网络舆论环境的反思。他进一步解释,作为传统餐饮人,更习惯“用产品说话”,而非参与社交媒体上的口水战。这种“短板”的自我剖析,揭示了实体经济从业者在互联网话语权争夺中的被动局面——尽管西贝年营收超60亿元,但面对拥有千万级粉丝的网红企业家罗永浩,传统品牌仍显得“声量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贾国龙并未回避矛盾核心。他重申西贝的预制菜“符合国家标准”,并强调中央厨房模式是行业升级的必然选择。这种回应直接针对罗永浩此前直播中“预制菜就是猪狗食”的争议性言论,后者虽事后澄清“并非针对特定企业”,但已引发公众对连锁餐饮供应链的广泛质疑。从搜索结果看,这场争论已超出个人恩怨范畴,演变为对食品工业化与消费者认知落差的行业性讨论。

当被追问“是否考虑起诉罗永浩”时,贾国龙给出耐人寻味的回答:“法律手段永远是最后选项,但不是现在。”这种既保留追责权利又不急于行动的策略,体现了老牌餐饮企业的审慎态度。法律界人士分析,此类名誉权诉讼举证复杂,且可能进一步激化舆论对立,贾国龙的“暂缓战术”实则为企业留出转圜空间。

更深层的原因或与商业利益相关。西贝正加速推进“贾国龙功夫菜”品牌,预制菜赛道已成为其第二增长曲线。此时卷入长期诉讼,可能分散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注意力。相比之下,罗永浩的“交个朋友”直播间同样依赖食品类目GMV,双方实则存在潜在合作空间。贾国龙在采访中特意提到“尊重不同观点”,被解读为释放缓和信号。
这场风波暴露出中国餐饮工业化进程中的认知鸿沟。搜索结果显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将工业流水线生产的料理包与“添加剂”“不新鲜”简单划等号。事实上,西贝等头部企业采用的急冻锁鲜技术,能使菜品在-40℃环境下保持风味,其标准化程度远超家庭厨房的随机性。
但企业端的科普显然未能穿透大众认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某教授在采访中指出:“餐饮企业需要建立更透明的沟通机制,比如开放中央厨房参观、公示检测报告。”贾国龙也坦言,将加强消费者教育,计划通过短视频展示预制菜生产全流程。这种从对抗到对话的转变,或许比法律诉讼更能解决根本矛盾。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