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上一条死鱼也能要人命!创伤弧菌被称为'海洋无声杀手',48小时内死亡率超50%。医生提醒:即使微小伤口也要立即冲洗消毒,出现红肿发热必须6小时内就医。
夏日炎炎,海滨旅游成为许多家庭消暑的首选,然而碧海金沙间潜藏的危险往往被忽略。

8月10日,厦门某沙滩上发生的惊险一幕为所有人敲响警钟——王女士6岁的儿子光脚玩耍时不慎踩中死鱼,次日便出现脚部剧痛伴随高烧呕吐,送医后确诊为创伤弧菌感染,一度住进ICU。经抢救,孩子虽保住了肢体脱离生命危险,但后续仍需多次清创植皮治疗。

"看着孩子脚上溃烂的伤口,我才知道沙滩上一条死鱼也能要人命。"王女士在8月24日的采访中哽咽道。这并非孤例,厦门市第五医院急诊科主任杨凯春透露,每年夏季都会接诊类似病例,患者多因接触鱼蟹等海洋生物被刺伤感染。

这种被称为"海洋无声杀手"的创伤弧菌,究竟有多危险?今年7月,温州乐清一位老人在处理青蟹时被蟹腿刺伤,23小时后左臂肿胀如鼓、渗出脓液,虽经9天抢救仍不幸离世。医学数据显示,这种栖息于20-30℃温暖海水的致病菌,通过伤口入侵人体后48小时内死亡率超50%,感染者可能出现肢体坏疽、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症状,往往需截肢保命。杨凯春特别强调:"即使微小伤口也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曾有患者被鱼鳍划破手指,36小时内就发展为脓毒性休克。"

创伤弧菌的致命攻击存在两种主要途径:一是皮肤破损后接触带菌海水或海产品,常见于赶海、垂钓等场景;二是食用未煮熟的贝类尤其是牡蛎。临床表现为三类典型症状:原发性脓毒症患者会出现寒战高热、皮肤血疱,病死率超50%;伤口感染可快速导致组织溶解坏死;胃肠炎型虽症状较轻,但可能掩盖病情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肝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展为重症,美国CDC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感染后病死率高达80%。

面对如此凶险的病原体,及时科学的应急处置至关重要。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伤外科主任李丽华给出"急救四步法":首先立即挤出伤口污血,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其次用碘伏或双氧水深度消毒;若出现红肿热痛或发热腹泻,必须6小时内就医;对于深海刺伤,即便表面无恙也需注射破伤风疫苗。2023年《中国海洋医学杂志》刊文指出,早期规范处置可使截肢风险降低70%。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