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马未都谈收藏真谛:十年百倍增值绝非“捡漏”二字可蔽之

马未都犀利指出:"十年翻百倍不是捡漏,而是认知差。"真正的收藏价值源于文化素养、历史眼光和市场周期的三重积累,那些被神话的暴富案例背后,90%的持有者都历经市场崩盘仍坚守。收藏最珍贵的"漏",是在浮躁时代里捡到一份沉静与智慧。...

马未都犀利指出:"十年翻百倍不是捡漏,而是认知差。"真正的收藏价值源于文化素养、历史眼光和市场周期的三重积累,那些被神话的暴富案例背后,90%的持有者都历经市场崩盘仍坚守。收藏最珍贵的"漏",是在浮躁时代里捡到一份沉静与智慧。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近日在文化讲座中抛出发人深省的观点:"如今市场上称某某物件十年翻百倍是捡漏,实属对收藏文化的误读。"这番言论直指当下收藏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揭开文物艺术品价值增长背后的深层逻辑。

马未都谈收藏真谛:十年百倍增值绝非“捡漏”二字可蔽之

马未都回忆上世纪80年代在劲松旧货市场,花15元购得明代青花小杯的经历。"当时半个月工资换个小杯,家人说我疯了。"如今这只小杯估值超百万,但老先生强调:"这不是捡漏,是认知差。当年能认出它是成化民窑精品的人,全北京不超过十个。"在他看来,真正的收藏价值增长需要三重积累:文化素养的厚度、历史眼光的锐度、市场周期的把握。

马未都谈收藏真谛:十年百倍增值绝非“捡漏”二字可蔽之

收藏界公认的"捡漏"其实另有玄机。马未都举例2003年某拍卖行出现的"雍正粉彩过枝桃纹盘",因图录印刷偏色被误认为民国仿品,最终以8万元成交。十二年后重现拍场,以1800万元落槌。"这看似捡漏,实则是买家对釉色、胎质、画工有超越图鉴的判断力。"数据显示,国内拍卖市场年成交额从2000年的8亿增至2022年的600亿,但真正具备专业眼力的藏家比例反而下降。

"十年百倍神话的最大陷阱,是让人忽略时间成本。"马未都细算一笔账:1985年花3000元买当代名家字画,相当于普通工人十年积蓄;如今升值到300万,年化收益率实则与优质房产相当。更关键的是,那些被津津乐道的暴富案例中,90%的持有者都历经市场多次崩盘仍坚守。"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多少明式家具被当做柴火烧?"

在潘家园做了三十年生意的老商户印证了这一观点:"马老师常说的'漏在知识盲区里'太对了。前年有个小伙花800买走我当赝品处理的铜镇纸,后来才知是元代'浙派'文人用具。但他能认出来,是因为攻读了中国美术学院工艺史博士。"这种专业壁垒,使得收藏品的价值发现永远遵循二八定律——80%的利润来自20%的真知灼见。

针对当下直播带货中的"捡漏"话术,马未都痛心疾首:"把文物收藏简化成理财产品的行为,既亵渎文化又误导大众。"他特别提醒新手藏家:拍卖行公布的溢价倍数往往隐瞒了保管费、佣金等隐性成本;而民间所谓的"祖传宝贝",经专业检测后有93%是近现代仿品。

收藏的真正乐趣,在马未都看来是"与时光对话"的过程。他办公室里那把用了二十年的紫砂壶,当初只是普通工艺师作品,如今随作者成为非遗传承人而价值倍增。"但我从不出售,因为它记录着我与制壶人半辈子的交往史。"这种超越金钱的文化传承,或许才是收藏最珍贵的"漏"——在浮躁时代里,捡到一份沉静与智慧。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成哥看世界,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nwhw.com/news/14825.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