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一则“男子被拐33年后寻亲成功,靠自己打拼成千万富翁”的消息引发全网关注。从襁褓中被拐的婴儿到白手起家的千万富翁,从安徽农村到温州认亲现场,33岁的王晓举用半生完成了命运的逆袭。这场跨越时空的寻亲,不仅是一场离散家庭的重逢,更折射出一个被拐者如何用奋斗改写人生轨迹的励志故事,同时也引发社会对打拐问题的深刻反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被拐童年:从“野孩子”到创业者的蛰伏
1992年冬,出生仅一个月的王晓举在云南昭通被抱走,辗转至安徽农村。养父母家条件拮据,童年充满艰辛。因“外来孩子”的身份,他常被村里孩子嘲笑是“野孩子”。初中辍学后,王晓举跟随姑姑到唐山打工,在牙齿材料厂当学徒。回忆起那段岁月,他坦言:“每天揣着200块钱,捡废品、啃馒头,连回家的车票都要借钱凑。”但苦难并未磨灭他的志气,反而激发出强烈的生存欲,“我告诉自己,必须出人头地,让养父母过上好日子。”
2007年,王晓举带着攒下的5000元到四川创业,从摆地摊卖五金到承包工程,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步积累财富。2020年,养父和大伯相继离世,养母终于透露身世秘密。此时的王晓举已是两家公司的掌舵人,名下资产超千万,但他毅然决定踏上寻亲之路:“无论亲生父母是贫是富,我都要找到‘根’。”
寻亲之路:科技助力与血脉牵引
2025年4月,王晓举在四川绵阳警方和“宝贝回家”志愿者的帮助下采集血样。通过DNA比对和多方排查,警方最终锁定其亲生父母为温州永嘉的厉氏夫妇。这对夫妇因儿子“夭折”悲痛半生,家中悬挂着从未撤下的婴儿照。当民警告知“夭折”的儿子还活着时,厉太太颤抖着说:“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他了……”
认亲现场,王晓举手捧鲜花走向父母,三人相拥痛哭。厉先生含泪表示:“当年医生说孩子夭折,我们连最后一面都没见,没想到是被拐走了。”母亲将一张存有120万元的银行卡塞进儿子手中,哽咽道:“这些钱弥补不了你受的苦,但希望能让你知道,我们有多爱你。”
奋斗与重生:被拐者的“逆袭”密码
从被拐儿童到千万富翁,王晓举的逆袭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他坦言,苦难是成长的催化剂:“如果没有被拐的经历,或许我会是温室里的花朵,但正是那些年的颠沛流离,让我早早学会独立和抗压。”创业初期,他睡过工地,啃过冷馒头,却坚持每天学习行业知识,最终在建材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如今,他名下公司年营业额超5000万元,业务覆盖川渝地区。
社会反思:打拐之路仍需多方合力
王晓举的故事并非孤例。近年来,解清帅、符建涛等被拐者寻亲成功的案例频现,但背后仍有无数家庭仍在等待团圆。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刑法》第262条,拐骗儿童罪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但现实中人贩子多受严惩,而买家的追责仍存法律空白。此外,全国打拐DNA数据库的建立虽助力寻亲,但跨区域协作、信息共享仍需加强。
王晓举表示,未来将成立专项基金,帮助更多被拐儿童寻找家庭,并呼吁社会完善相关法律:“我的重生是个例,希望所有被拐孩子都能早日回家。”
尾声:亲情与责任的延续
认亲后,王晓举并未割断与养家的联系,他承诺继续赡养养母,并资助养父母家乡的留守儿童教育:“养父母给了我生命,亲生父母给了我血缘,两边的亲情我都会守护。”这份豁达与担当,让这场寻亲故事超越了悲情,传递出人性的温暖。
记者手记:王晓举的故事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个体在命运洪流中的坚韧,也映出社会在打拐路上的责任。当千万富翁与“被拐者”两个身份重叠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奇迹,更是对亲情与正义的永恒追寻。愿每个离散的家庭终能团圆,愿每一段寻亲之路都不被辜负。
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