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高校辅导员诈骗上百人超700万元:校方责任之争背后的制度漏洞与信任危机

9月中旬,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左某某因涉嫌以“安排工作、学历提升、考证培训”等名义诈骗上百名学生及亲属超700万元,被娄底警方刑事拘留。这起震惊社会的案件不仅撕开了校园信任的裂痕,更将公众目光聚焦于一个尖锐问题:当辅导员利...

9月中旬,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左某某因涉嫌以“安排工作、学历提升、考证培训”等名义诈骗上百名学生及亲属超700万元,被娄底警方刑事拘留。这起震惊社会的案件不仅撕开了校园信任的裂痕,更将公众目光聚焦于一个尖锐问题:当辅导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诈骗,学校是否应为监管失责担责?受害者如何维权?教育系统的制度漏洞何时修补?

高校辅导员诈骗上百人超700万元:校方责任之争背后的制度漏洞与信任危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事件还原:辅导员“身份光环”成诈骗通行证
据受害者李明(化名)透露,左某某利用其辅导员身份,向学生及家长承诺“内部渠道安排国企工作”“专升本保过”等,收取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的费用。受害者中既有在校大学生,也有毕业生家属,甚至包括通过学生介绍的社会人士。一名内蒙古家长被骗8万元后崩溃:“那是全家的积蓄,本想给孩子换个前途……”截至9月18日,受害者维权群人数已达144人,初步统计涉案金额超718万元。

警方调查显示,左某某作案手段具有隐蔽性:她通过微信私聊、签订“保证协议”、伪造学校公章等方式获取信任,甚至以“借款”名义掩盖诈骗本质。受害者汪女士称,左某某朋友圈长期发布“成功案例”,其“大学老师”身份成为骗局的“护身符”。

校方回应:成立专班协助调查 但责任认定仍存争议
事发后,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声明称已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工作专班配合警方调查,并强调“左某某行为系个人违法犯罪”。然而,受害者质疑声浪未平:一名学生家长质问:“一个辅导员能长期诈骗上百人,学校监管何在?”记者调查发现,左某某任职22年,长期担任辅导员并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其诈骗行为持续数月未被发现,暴露出学校在岗位监督、财务核查等方面的重大漏洞。

法律追问:校方是否需担责?表见代理成关键
广东信琅律师事务所肖小月律师指出,校方责任认定取决于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左某某行为是否构成“表见代理”,二是学校是否尽到管理义务。

若左某某的诈骗行为与职务高度关联(如以学校名义承诺工作安排),且受害者基于对“辅导员身份”的合理信赖交付钱财,则可能构成表见代理,学校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反之,若诈骗行为纯属个人犯罪,学校已履行日常监管职责,则可免责。

肖律师强调:“即便不构成表见代理,若学校存在管理疏忽(如未定期核查辅导员经济行为、未对‘承诺就业’等敏感事项设限),仍可能需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深层反思:制度漏洞与信任崩塌
这起案件折射出高校管理的多重问题:

  1. 辅导员权力失监:部分辅导员掌握学生学业、就业等重要资源,若缺乏有效监督,易滋生滥用职权行为。
  2. 信息透明度不足:学校未建立公开透明的就业、培训渠道,为“私下交易”留下空间。
  3. 学生风险教育缺失:年轻群体对“内部资源”“快速通道”缺乏警惕,易陷入骗局。

受害者维权困境:法律与现实的博弈
目前,受害者面临三大难题:

  • 证据收集难:多数交易通过微信、现金完成,缺乏正规凭证;
  • 追赃压力大:左某某名下资产能否覆盖700万损失存疑;
  • 学校责任认定需时日:法律诉讼周期长,受害者心理和经济负担沉重。

破局之道:堵漏洞、建机制、强教育
专家建议:

  1. 校方层面:建立辅导员行为定期审计制度,对就业承诺、收费事项实施“双审核”;开通学生举报绿色通道。
  2. 法律层面:完善《教育法》中关于教职工职务犯罪的责任条款,明确校方监管义务。
  3. 学生层面:将“防诈骗教育”纳入必修课,重点识别“职务便利型”骗局。

记者手记:
当辅导员从“引路人”沦为“诈骗犯”,伤害的不仅是受害者的钱包,更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公信力。这起案件不应止于惩处一个左某某,更需追问:如何用制度之网兜住那些坠入深渊的信任?唯有将权力关进笼子,才能让校园回归净土。

以上内容包含AI创作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nwhw.com/news/14461.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