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的‘硬核军训’震撼全网:学生托举150斤圆木、泥泞中持枪匍匐、完成21公里山地拉练。校长称这是‘体验式教学’,用极端挑战锻造韧性、信任与担当。参与者感叹‘爬出泥潭后学习难题都不怕了’,而争议也随之而来——如何在安全与实效间找到平衡?
事件核心情况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近期因“硬核军训”引发广泛关注。军训内容包括:
圆木训练:4名学生共同托举4米长、150斤重的圆木,重复举起与放下的动作;
枪械匍匐:学生负重6.5斤重的95式模拟训练半自动步枪,在泥泞中匍匐前进;
野外拉练:3400余名新生完成21公里(半程马拉松距离)的公路与山地负重拉练,途中需“攻占山头”“穿越烟雾”“紧急疏散”“战场救援”,并持枪协作前行。
军训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友称赞其“堪比战争大片”“置身军营”。
原因分析
教育理念创新
该校自2019年起采用“硬核军训”形式,校长助理苏存兴称其为一堂“体验式教学”课,旨在通过极端环境下的身心挑战,让学生深刻理解“韧性、信任、担当”的核心价值。
例如,托举圆木需团队协作,若一人松懈则全体失败,强化集体责任感;泥泞中匍匐则考验个人意志力。
军事文化融合
军训项目设计参考了军事训练科目,如圆木训练常见于海军陆战队体能训练,枪械匍匐则模拟实战环境。
学校可能希望通过此类训练,弥补传统军训中“站军姿、走正步”的单一性,提升学生军事素养与应急能力。
社会关注需求
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独特的军训形式成为学校宣传的亮点,有助于提升知名度与吸引力。
网友对“硬核军训”的点赞,也反映了社会对青少年意志品质培养的期待。

潜在影响
积极影响
学生成长:参与军训的学生普遍反馈收获颇丰。例如,南方学生李同学称“第一次浑身是泥,但爬出泥潭后觉得学习难题都不怕了”,体现了心理韧性的提升。
团队凝聚力:圆木训练等项目需4人默契配合,有助于打破新生间的陌生感,快速形成集体意识。
社会示范:该校军训模式可能被其他高校借鉴,推动军训内容从“形式化”向“实效化”转型。
争议与风险
安全风险:高强度训练可能引发受伤,尤其是泥泞环境中的匍匐与负重拉练。学校需确保医疗保障与安全预案到位。
过度军事化质疑:部分网友认为,高校军训应侧重纪律教育与爱国情怀培养,而非过度模拟战斗场景。
心理压力:对体能较弱或心理承受力低的学生,极端训练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需关注个体差异。
启示与建议
平衡强度与科学性
军训设计应基于学生体能水平,避免“一刀切”。可设置分级训练项目,让体能较弱的学生逐步适应。
引入专业教练与医疗团队,确保训练安全。
深化教育内涵
在体能训练中融入国防教育、团队协作理论等内容,避免“为训练而训练”。
例如,拉练途中可设置历史战役讲解环节,增强教育意义。
关注个体差异
对体能特殊或心理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替代性训练方案(如理论学习、后勤支持),避免强制参与导致逆反心理。
社会协同支持
高校可与当地军方或退役军人合作,提升训练专业性;同时,通过家长沟通会解释训练目的,减少误解。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赚才是硬道理,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