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业内人士辟谣9月起执行存款新规 跨区域存款规则调整

业内人士辟谣9月起执行存款新规跨区域存款规则调整!家住重庆的李女士最近感到有些焦虑。三年前,她通过某互联网平台购入华北一家小银行的高息存款,年化利率高达4.8%,远高于当地银行水平。近日,她看到“9...

业内人士辟谣9月起执行存款新规 跨区域存款规则调整!家住重庆的李女士最近感到有些焦虑。三年前,她通过某互联网平台购入华北一家小银行的高息存款,年化利率高达4.8%,远高于当地银行水平。近日,她看到“9月1日起两种存款必须取出”的消息,差点连夜预约提前支取。但仔细了解后发现,监管并非要求强制取款,而是针对两类存款产品进行规则调整。

业内人士辟谣9月起执行存款新规 跨区域存款规则调整

这涉及2021年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明确规定地方性银行不得跨区域经营,只能吸收辖区内存款。这意味着像李女士这种情况确实属于监管关注的范畴,但处理方式并非简单的一刀切清退。

业内人士辟谣9月起执行存款新规 跨区域存款规则调整

跨区域存款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中小银行。这些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全国范围内高息揽储,突破了地域限制。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平台上线的银行存款产品中,有超过30%来自外地小银行,这些产品的平均利率较本地同类产品高出0.5-1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辟谣9月起执行存款新规 跨区域存款规则调整

监管之所以对此类业务亮红灯,是因为跨区域揽储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地方性银行的经营范围和风险承受能力通常局限于本地区,一旦大量吸收外地存款,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某省银保监局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辖区内中小银行跨区域存款规模较2021年峰值已下降60%,但仍有一些存量业务需要处理。

业内人士辟谣9月起执行存款新规 跨区域存款规则调整

对于已持有的跨区域存款,储户最关心的是后续处理方式。从多家银行获悉,现有存款大概率不会强制清退,但到期后很可能无法续存。银行可能会根据监管要求调整产品条款,比如修改提前支取规则或调整利率计算方式。

业内人士辟谣9月起执行存款新规 跨区域存款规则调整

某华北地区城商行客服人员表示,他们已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异地客户,建议客户关注账户变化。9月1日后到期的存款,建议转入本地银行账户。该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其异地存款客户数量超过5万户,存量金额约30亿元。

另一类不合规的存款产品是所谓的“套路存款”。这类产品往往打着创新的旗号,实则规避监管要求。假结构性存款就是典型代表,这类产品名义上挂钩汇率、利率或指数,实际上银行通过内部对冲确保客户获得最高收益,完全失去了结构性存款的风险收益特性。

银保监会2023年专项检查发现,假结构性存款在中小银行中仍较普遍。检查的200余款产品中,有近40%存在假结构问题。这些产品提供的收益率普遍比同期限定期存款高出1-2个百分点。

另一种常见套路是“期限拆分式存款”。银行将一笔长期存款拆分成连续的短期产品,宣称既能享受长期存款的高利率,又能保持短期存款的流动性。这种设计实际上规避了监管对长期存款利率的约束。央行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此类违规产品规模估计在500亿元左右,主要集中在部分民营银行和农商行。

监管对这类产品的整顿早已开始。2024年3月,银保监会对5家银行开出罚单,原因正是违规开展“创新存款”业务。其中一家银行因假结构性存款被罚款200万元,另一家因期限拆分产品被责令整改。

对于普通储户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是收益变化。王先生两年前购买某银行的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4.2%,但银行最新通知显示,9月后该产品将调整为真实的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区间变为1.5%-4.0%。这意味着最低可能只能拿到1.5%,和以前保底4%完全不同。

银行从业人员透露,监管要求所有存款产品必须真实反映风险收益特征。假结构性存款必须改造为真结构产品,或者转为普通存款。而期限拆分产品则要求完全整改,回归存款本源。

多家银行已经开始行动。某民营银行发布公告称,9月1日起将对“灵活周期存款”产品进行调整,调整后提前支取将按活期利率计息,不再享受周期内定期利率。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流动性价值。

储户应确认自己是否持有上述两类存款。可以通过查看产品协议、购买渠道和银行属性来判断。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外地银行产品,很可能属于跨区域存款。如果产品声称既保本又有超高收益,则可能是假结构存款。

对于已持有相关产品的储户,建议主动联系银行了解具体调整方案。不要盲目提前支取,以免损失利息。同时可以关注银行提供的转移方案,比如某些银行允许将存款转移至旗下合规产品。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这次调整实际上是对存款市场的正本清源。过去几年某些银行通过监管套利获取存款优势,导致存款市场出现无序竞争。规范后整个市场将更加公平,长期来看有利于保护储户利益。

数据显示,存款市场规范化进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业不合规存款产品规模较2021年末下降超过80%,其中跨区域存款减少约900亿元,假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约300亿元。但存量问题的处理仍需时间。据估算,目前仍有约200亿元的跨区域存款和150亿元的不合规套路存款需要处理。这些存量产品将在9月1日后陆续进行调整。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提醒储户,在存款产品选择上应该更加理性。不要单纯追求高收益率,而要关注产品的合规性和银行资质。某大型银行客户经理表示,现在很多储户一来就问保本保息吗?利率多少?其实还应该问产品是否合规,银行是否本地有网点。他建议优先选择实力较强的大型银行,或者至少在本地设有支行的金融机构。

从监管角度看,这次调整是存款市场规范化的重要一步。规范存款市场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从而为贷款利率下行创造条件。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收窄至1.8%左右,创历史新低。

对于银行来说,这次调整意味着存款竞争将更加回归本源。某农商行行长坦言,以后不能靠高息揽储了,必须提升服务质量,深耕本地市场。该行已经将工作重点转向本地客户服务和金融创新。

存款市场的规范化进程仍在继续。监管层表示将持续监测存款产品创新,防止出现新的监管套利行为。同时鼓励银行开发真正符合客户需求的存款产品,而不是通过套路来规避监管。从国际经验看,存款市场的规范通常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结构性存款乱象,最终通过完善监管框架得以规范。

对于普通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存款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那种靠寻找“高息存款”来获取超额收益的模式将难以为继,需要更加注重资产配置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风姐说金融财经,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nwhw.com/news/10827.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