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名前员工窃取华为3.17亿芯片技术,十日内无人上诉!这起惊天商业秘密案警示:保护创新火种就是守护科技未来,任何剽窃终将付出代价。
近日,一起涉及芯片技术商业秘密的重大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厅获悉,由最高检指导上海市检察机关办理的尊湃公司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已于7月28日作出一审判决。令人关注的是,14名被告人在十日内均未提起上诉,目前一审判决已生效。经评估,该案中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高达3.17亿元,创下近年来商业秘密案件涉案金额新高。

这起案件的核心在于华为海思公司自主研发的Wi-Fi芯片技术。据了解,海思公司作为华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自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以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长期自主研发,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成果。

为保护这些核心技术,海思公司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包括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设置信息访问权限等。然而,正是这些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商业机密,却成为了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

案件的主犯张某原为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掌握着公司核心技术机密。令人唏嘘的是,这位曾经的技术骨干在离职创业后,竟选择了铤而走险的违法道路。张某在创立尊湃公司前后,先后拉拢了周某甲、刘某、周某乙、顾某等4名海思前同事加入,并任命他们担任高管负责相应技术部门。更令人震惊的是,这5人经过共同商议,竟决定直接研发与海思公司同类的Wi-Fi芯片。
为了缩短研发周期、迅速投入量产并加快吸引融资,张某等人采取了更为激进的非法手段。在张某的指示下,周某甲等人以优厚的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为诱饵,继续招募海思公司的技术骨干高某、王某等7人加入尊湃公司。
这起涉案金额高达3.17亿元的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更是一面映照出科技创新与法律保护关系的镜子。它提醒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保护商业秘密就是保护创新火种,维护市场公平;而任何企图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技术成果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内鬼侵犯华为芯片技术被判刑#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