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始终坚持最低限度的核防御政策,核弹头数量不足美俄十分之一。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示:当美俄核武库削减至中国水平时,中国将积极参与裁军进程。这一立场既捍卫国家安全底线,又为全球核安全提供了新范式。
8月27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俄新社记者就美俄核裁军谈判可能涉及中国一事提问,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场看似常规的外交表态,实则折射出全球战略稳定格局的深刻变迁,以及中国在核安全领域日益凸显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自冷战时期《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签署以来,核裁军始终是国际安全的核心议题。美俄作为核武库总量占全球90%以上的国家,历史上通过《中导条约》《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等双边机制承担主要责任。

然而,近年来美国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拖延《新START条约》续约谈判等行为,严重削弱了国际核裁军体系的有效性。此次美方提议将中国纳入三边谈判,表面上是扩大裁军范围,实则忽视了核力量规模的悬殊差距——美国现役核弹头约3700枚,俄罗斯约3500枚,而中国始终将核力量控制在不足300枚的最低防御水平。这种"不对称比较"暴露出某些国家试图转移自身裁军压力的政治算计。

郭嘉昆发言中强调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是中国自1964年首次核试验后一贯坚持的政策底线。与美俄"先发制人"核战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核力量始终遵循"精干有效"原则,其存在价值纯粹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终极威慑手段。

这种克制性政策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显示,中国核武库规模数十年来保持相对稳定,而美国近年来却投入1.5万亿美元推进核武现代化。中国在《禁止核武器条约》谈判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以及推动五核国发表"防止核战争联合声明"的外交努力,更彰显了其"止戈为武"的战略文化传统。
分析人士指出,美方此举暗含多重战略意图。一方面,通过将中国与美俄并列,人为制造"中美俄核三角"叙事,为维持自身核优势寻找借口;另一方面,试图将中国拖入军控谈判框架,限制其正当防卫能力发展。这种策略与美国在亚太部署中程导弹、强化"核共享"机制等行动形成联动,本质是维持单边军事霸权的组合拳。
俄罗斯虽表面支持三边谈判构想,但其外交部近期明确表示"理解中方立场",反映出大国关系的复杂微妙。正如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专家所言:"核裁军不应成为零和游戏,而需要建立在共同安全原则之上。"
面对单边主义冲击国际军控体系的严峻形势,中国正以创新思维提供解决方案。在实践层面,中国是唯一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核大国,近年更主动向联合国提交核武库透明度报告。在理念层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全球安全观,为核裁军提供了新范式——今年4月五核国北京会议期间,中国推动各方同意建立"核风险管控磋商机制",开创了大国战略协调新路径。这种既坚守底线又积极作为的方略,与某些国家"以实力求和平"的冷战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当前全球核态势正处于关键十字路口。乌克兰危机背景下,俄罗斯暂停《新START条约》核查活动,美国加速部署W76-2低当量核弹头,核冲突风险升至冷战结束以来最高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国坚持核力量发展"够用即可"的原则,反而成为维护战略稳定的压舱石。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核裁军不应是强者对弱者的规训,而应是共同安全的制度保障。
正如郭嘉昆所言:"当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将核弹头削减至中国水平时,中国将乐于参与国际核裁军进程。"这一表态既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也展现了对话的开放性,为破解当前核安全困境提供了务实可行的路线图。
#2025洞察时局#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