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字楼林立的城市中心,一种新型的"办公室"正在悄然出现——某共享办公空间里,十个工位中有六个被租给了"假装上班"的人。他们衣着整齐,朝九晚五,却没有任何雇主给他们发放工资。其中,一位45岁的程序员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每月自费450元租下一个工位,只为维持"仍有工作"的体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在没法告诉家人我被裁员了。"李先生苦笑着说。今年三月,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他遭遇裁员,面对年迈的父母和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他选择了"假装上班"这种方式来过渡。每天早晨,他照常带着电脑包出门,却不是去原来的公司,而是来到这个共享办公空间。
在这里,他遇到了五位处境相似的"同事"。有的是创业失败不敢告诉家人的创业者,有的是同样被裁员的中层管理者,还有的是正在找工作却不愿待在家里的求职者。他们各自心怀苦衷,却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形成了默契的"同事关系"。
"最难熬的是中午吃饭时间。"李先生表示,"大家都小心翼翼地避免谈论工作具体内容,生怕露馅。"他每天在这里投递简历、学习新技能,期待着找到下一份工作。"至少在这里,我还能保持工作状态和作息,不会因为在家待业而消沉。"
心理学家分析,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今社会对失业人群仍存在不小的偏见压力,尤其是中年群体面临的职场困境更为明显。"他们不仅承受经济压力,更要面对社会眼光和自我认同的危机。"专家指出,社会需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职业空窗期,为求职者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随着就业市场变化,这种"假装上班"现象引发广泛思考:当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收入,更是为了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时,我们的社会该如何为暂时处于职业过渡期的人们提供更多理解与支持?
本站通过AI自动登载部分优质内容,本文来自于头条号作者:屋内闻墨香,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扫码三元开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