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审计风暴揭露养老金监管漏洞:21省出现向死亡人员违规发放案例,山东一例涉及505人241万元。从档案造假到跨部门数据割裂,灰色产业链趁虚而入。浙江广东已用大数据筑起智能防线,这场关乎2.97亿老年人养老钱的安全保卫战,正推动全链条监管体系加速成型。
近日,山东省审计厅发布的《202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报告聚焦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养老服务业政策落实情况,揭示了多地存在的参保缴费政策执行偏差、资金发放审核漏洞等问题。其中,因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向505名死亡人员违规发放241.48万元养老金的案例尤为典型。这一现象并非孤例,全国范围内已有21个省份在审计报告中披露类似问题,暴露出民生资金监管亟待加强的现状。

从各省审计结果来看,违规发放养老金主要集中在三类情形:一是向死亡人员继续发放待遇,如北京市向284名已死亡或服刑人员发放1954.33万元;二是档案造假提前退休,山西蒲县疾控中心职工通过14处档案涂改实现"22岁退休",骗取养老金69万元;三是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部分地区存在擅自扩大补贴范围现象。审计署数据显示,25省2.83万人通过虚假病历等手段违规领取养老待遇达5.19亿元,反映出基层审核机制存在系统性漏洞。

深入剖析问题成因,首要症结在于部门间数据壁垒。社保、公安、民政等系统的死亡人口信息未实现实时共享,部分地区仍依赖人工核验。吉林省审计发现,某市殡葬管理部门2023年记录的死亡人员中,有37%未同步更新至社保系统。其次,基层经办力量薄弱与监管缺位形成叠加效应。山东省某县社保窗口仅配置2名审核人员,却需管理8.6万参保对象,导致对异地生存认证、档案真实性核查流于形式。更值得警惕的是,不法中介已形成灰色产业链,审计发现某中介机构通过伪造特殊工种证明,协助132人违规办理提前退休。

针对审计暴露的问题,多地已启动整改。浙江省率先建立"养老待遇领取资格无感认证系统",通过对接医院诊疗、交通出行等12类数据源,实现存活状态动态监测,2024年上半年自动拦截异常发放申请1700余次。广东省则推出"社保基金智能风控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参保人异地重复领取、在押人员违规申领等风险点,系统上线后可疑交易预警准确率达92%。
当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养老保险基金年支出超6万亿元。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此次审计暴露的问题既敲响了警钟,也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改革契机。通过构建"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追溯"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民生资金"跑冒滴漏"问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筑牢制度根基。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