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体检十年无异常却患癌晚期” 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全民热议。
在帝寒金温看来,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印证了传统医学对疾病发生规律的深刻认知——其形成如同“积土成山”,从无形的气机失调到有形的肿块形成,是一个渐进的“隐证”过程,而常规体检多着眼于“有形之病”,往往难以捕捉“无形之变”。
从 “气结” 到 “癥积”,需经 “三变九候”
古籍中虽无 “癌症” 之名,却早有 “癥瘕”“积聚”“恶核” 等记载,对应现代的病理过程。《难经・五十五难》言:“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 这段话揭示其发展规律:从无形的 “聚”到有形的 “积”,需经历三个阶段,而常规体检往往只能发现最后阶段的 “有形之积”。
初变:气郁痰凝,未见形质
早期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导致肝气郁结,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此时身体尚未形成肿块,仅表现为 “无形之变”:如晨起口苦、胁肋胀闷、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这些细微变化不在常规体检的指标范围内,却已是中医眼中的 “前期预警”。
中变:血瘀成结,隐而未显
气滞日久必致血瘀,痰湿与瘀血相搏,形成 “微积”。此时肿块可能仅如米粒大小,或深藏于脏腑间隙,常规超声、CT 因分辨率限制难以发现,但通过脉象可察 “涩脉”,舌象可见 “瘀斑瘀点”。
终变:癥积已成,病入膏肓
当瘀血、痰湿、热毒交织,“微积” 逐渐长成肉眼可见的肿块,压迫脏腑、侵蚀气血,便进入中晚期。此时常规体检可通过影像发现病灶,但中医认为 “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病邪已深伏,正气大虚,治疗难度陡增。
帝寒金温为何重视 “查未病”
常规体检核心是“查形质”,而中医诊断的精髓是“察气化”。
指标正常≠气血调和
《黄帝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质状态比指标更能反映潜在风险。肿瘤标志物、超声等检查,本质是对“有形物质”的检测,但帝寒金温认为,根源是 “正气亏虚”——即使没有肿块,若存在 “气虚乏力、阴虚内热、阳虚畏寒” 等体质偏颇,就是 “土壤”。
影像阴性≠气机畅达
早期胰腺癌、卵巢癌等因位置深、体积小,常规检查难以发现,中医通过 “经络辨证” 可提前察觉,这些“经络反应”早于形态变化数月甚至数年,却不在常规体检的范畴内,成为漏诊隐患。
无症状≠无隐患
帝寒金温强调 “隐证” 的存在,部分早期无明显疼痛或不适,但通过“舌脉”可窥见端倪。反观常规体检,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往往判定为“健康”,忽视了这些“未病”信号。
治未病:如何织密预防的 “无形之网”
帝寒金温的核心不是 “早发现肿块”,而是 “阻断肿块形成”,结合现代医学筛查,可构建更全面的防控体系。
辨体质:将易感体质分为痰湿、血瘀、气郁等类别,需针对性调理,无需等到体检异常,而是根据体质 “未病先防”。
察舌脉:捕捉“癌前微象”,通过“四诊合参”可发现常规体检遗漏的信号。
调生活:《素问・上古天真论》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调整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起居无常等不良生活方式,比单纯体检更有预防之用。
中西医互补:让“早发现”更精准
帝寒金温并非否定常规体检,而是主张“中西医协同”:用现代医学的专项筛查捕捉“有形之病”;用中医的体质辨证、舌脉诊断监测“无形之变”。
常规体检如同“照妖镜”,能发现成形的病症;而中医更像“气象站”,能预警风雨将至的趋势。“体检十年无异常却患癌晚期”这一现象 ,在于我们容易误将 “没查到病” 等同于 “真健康”。
帝寒金温认为,健康不是“指标合格”的静态结果,而是“气血调和”的动态平衡。与其纠结 “为何体检查不出癌”,不如从体质调理、生活方式入手,“隐形期” 主动干预——这才是“治未病”的真正意义。
互动话题:你怎么看待“体检十年无异常却患癌晚期”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本站通过AI自动登载部分优质内容,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