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体重管理”话题成为全民健康焦点。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18-29 岁青年超重率已达24%,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关联度持续攀升。
与此同时,高校食堂作为“舌尖上的健康防线”,正通过称重取餐等创新举措,将粮食节约与体重管理深度融合,在一勺一筷间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在此背景下,北京邮电大学以“智慧饮食”的革新给出了答案,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打造智慧食堂,让“吃饭”这件日常小事既充满效率又饱含温度。
走进北邮综合餐厅二层的智慧食堂,最先感受到的是科技与生活的无缝融合。不同于传统食堂的拥挤嘈杂,这里的取餐区被整齐划分为热菜、主食、汤品等多个开放式区域,每个餐台前的电子屏实时滚动着菜品的名称、价格、营养成分甚至热量数据。
学生只需将特制餐盘放在感应区,轻轻刷卡或刷脸完成绑定,便可端着盘子自由选取心仪的菜肴。瓷勺接触菜品的瞬间,显示屏上的数字便随着重量变化实时跳动,“糖醋里脊120 克,4.8 元;清炒时蔬 80 克,2.4 元”,这种精确到克的计价方式,让“按需取餐”从口号变成了看得见、算得清的现实。
最令人称奇的是结算环节,无需在收银台前排队等待,选餐完毕后可直接找座位就餐,系统会在20分钟内通过绑定的校园卡或微信账户自动扣款,真正实现了 “取餐如逛街,结算无感知”的流畅体验。
这样的便捷背后,是北邮对“智慧”二字的深度解构。食堂引入的智能称重系统不仅解决了传统套餐的固定化弊端,更在悄然培养着学生的节约意识。数据显示,自3月18日智慧食堂正式运营以来,这里的厨余垃圾量较改造前减少了 75%,日均服务人次却提升了35%。
食堂在早餐时段供应32种主食与菜品,午餐增至36种,从北方学生钟爱的油泼面到南方学子熟悉的瓦罐汤,从低卡轻食沙拉到地方特色小吃,丰富的选择让每个味蕾都能找到归属感。
顺着旋转楼梯,我们来到了综合餐厅三层,午后的阳光透过落地窗铺满整层空间,这里除了承担教工就餐的任务外,也是同学们自习研讨的好去处。
6间10人版的超大容量研讨室依次排开,磨砂玻璃门上贴着“静音学习”“小组研讨”的温馨提示,室内桌椅整齐排列,墙面布满电源插座,高速 Wi-Fi 信号覆盖每个角落。
三层的开放时间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周一到周五从14:30延续至23:00,周末则从早8点便敞开大门,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这样贴心化的时间安排,无论是独自刷题的“学霸”,还是围坐头脑风暴的竞赛小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当暮色降临时,智慧食堂依然灯火通明,结束了一天课程的学生们陆续走进来,有人熟练地刷脸取餐,有人抱着电脑直奔三层研讨室,有人围坐在二层餐桌前分享当天的趣事。餐盘碰撞声、键盘敲击声、同学间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校园里最鲜活的生活图景。
北京邮电大学用自身行动诉说着对学生的关怀,原来最好的校园环境,从来都藏在这些“接地气”的改变里,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吃得舒心、学得安心、生活得暖心的日常里。这样的“宝藏学校”,值得25届的考生纳入报考清单呢~
本站通过AI自动登载部分优质内容,本文来源于网易号作者:志愿优选君,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