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老板已经进去了?崔丽丽继续争取的正义?到底是什么?

刑事判决只是正义的逗号,崔丽丽继续为尊严而战。年薪百万的她打破沉默,用法律挑战职场性侵后的精神创伤赔偿空白,追问:正义是否该止于罪犯入狱?...

刑事判决只是正义的逗号,崔丽丽继续为尊严而战。年薪百万的她打破沉默,用法律挑战职场性侵后的精神创伤赔偿空白,追问:正义是否该止于罪犯入狱?

眼下,那位让崔丽丽身陷噩梦的老板已在狱中服刑(2024年4月2日,王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但属于崔丽丽的战场似乎并未随之落幕。对她而言,刑事判决的四年有期徒刑,或许只是她所追寻的正义的一个逗号,而非句点。她如今走上法庭,向前公司提出索赔,这场官司再度将她推至公众视野的中心,也引来了诸多不解的目光:老板已然伏法,她还在争取什么?

回溯事件本身,那一晚的细节通过庭审信息逐渐拼凑起来。根据报道,事件起因于一场工作应酬,崔丽丽在醉酒后由老板送回酒店。老板最初的解释是,因崔丽丽呕吐弄脏衣物且其房门卡出现问题,故将她安置于自己房间方便照顾。不过,事后崔丽丽心生疑虑,在调取监控并与老板对质后发现端倪,她便选择在事发18天后报警。尽管原始物证可能因洗澡洗衣而缺失,但调查过程中,一段由隔壁房客偶然录下的两分钟录音成为了关键证据,其中记录了她模糊的抗拒声,加之酒店保安和服务员的证词,最终法院认定强奸罪成立。

老板已经进去了?崔丽丽继续争取的正义?到底是什么?崔丽丽夫妇 来源于@潮新闻

刑事案件虽已了结,但崔丽丽生活的崩塌并未止步。她向媒体坦言,事件过后三年间,她与丈夫分房而居,夫妻生活彻底断绝,过往的正常家庭生活被蒙上厚重阴影。这种难以量化的精神创伤,恐怕是旁观者难以完全体会的。她的高调现身,包括穿着所谓的“战袍”出庭、公开谈论隐私细节,在有些人看来或许不合常理,但这或许正是她试图向外界展示伤痕、寻求理解的一种方式。对她而言,正义可能不仅在于施加侵害者受到刑事惩罚,更在于自己作为受害者,其身心所承受的长期痛苦能够被看见、被承认,并获得相应的物质补偿以支撑未来的生活。

目前进行的诉讼,焦点在于崔丽丽向公司提出的民事赔偿请求,其核心争议在于,这起发生在工作关联情境下的性侵事件,所造成的损害是否应由用人单位承担一部分责任。

这无疑触及了法律实践中的一个复杂地带。

一般而言,刑事案件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在刑事判决后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然而,赔偿范围的认定时常存在争议。例如,精神损害赔偿在刑事案件中“一般不予受理”,但司法实践中也已出现支持例外情况的判例。崔丽丽案的特殊性在于,她进一步提出了类似工伤赔偿的诉求,这无疑是对现有法律框架的一次挑战,其诉求能否得到支持,最终有待法院的裁决。

老板已经进去了?崔丽丽继续争取的正义?到底是什么?崔丽丽自拍照 来源于@潮新闻

网络舆论对崔丽丽的持续维权行动呈现出复杂的声音。部分质疑指向她事发后未立即报警以及与老板先行协商赔偿的行为,猜测其动机是否纯粹,甚至有人质疑这是“仙人跳”。

据@四川观察9月19日的报道,崔丽丽回应了被质疑仙人跳,其表示:自己在原公司任销售总监,年薪达到120万,若公司2027年公司能上市,她的年薪预计可达200万,而且还持有原始股,因此根本就没必要。

对于这个解释,倒是符合常理!

老板已经进去了?崔丽丽继续争取的正义?到底是什么?@四川观察报道截图

还有,受害者面对创伤的反应并无统一模板,延迟报警在性侵案件中并不罕见,可能源于震惊、恐惧或证据收集的困难。而事先协商,亦可能是在巨大压力下寻求快速解决的一种尝试。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既然刑事正义已得伸张,再行民事追索显得“过度”。但法律赋予了受害者在刑事追责之外,另循民事途径救济损失的权利。因此,崔丽丽选择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主张自己的权益,本身是其合法权利的行使。

崔丽丽的案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对性侵受害者“完美形象”的某种期待——期待她们低调、隐忍,最好悄然淡出公众视线。而崔丽丽的“不退场”,恰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当然,也迫使公众去思考:正义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它是否止于一份刑事判决书?对于受害者而言,正义或许是一个更整体性的概念,它既包括对施害者的惩罚,也包含对受害者经济损失的弥补、精神创伤的抚慰,以及对其尊严和权利的彻底恢复。崔丽丽案件最终的民事判决结果如何,尚需等待法律的公正裁决。但无论如何,她的坚持确实很勇敢,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江宝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nwhw.com/news/1510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