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期待下,新武侠剧《赴山海》的表现令人失望。开播前的“爆炸式”剧宣将其推上了爆款种子选手的位置,S+投资、王牌班底、顶流主演、经典武侠IP等元素承载着拯救长剧市场和武侠题材的期望,但仅上线一周就成为了“新款内娱长剧错题本”。
尽管成毅粉丝的千万云包场在开播首日表现出强劲势头,成功登顶猫眼、云合等多个剧集热度榜单,但次日起内容未能成功发酵,口碑告急,热度数据涨势疲软,目前云合正片播放量市占率已经出现横盘。
作为成毅继爆款《莲花楼》后的又一部同类型力作,《赴山海》未能承接住市场和观众的期待,对武侠题材的革新似乎又走进了一条“死路”。
市场对《赴山海》的期待源于其与《莲花楼》的成功经验。《赴山海》几乎一比一照搬了《莲花楼》的核心主创团队,制片人、导演、编剧、主演基本都有重合,映前也打出了《莲花楼》原班人马新作的噱头,彰显了制片方复刻爆款的决心。内容上,《赴山海》同样沿着《莲花楼》的创作思路对武侠题材进行了革新。《莲花楼》在武侠故事中融入了热门悬疑元素,并增设了“探案小分队”的群像故事,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场反馈。《赴山海》在改编上采用了以流行元素革新传统武侠故事的手法,加入了穿书系统,现代写手穿书成了江湖少侠,内容创作多了更鲜明的现代化表达。
遗憾的是,《赴山海》改编重构的新式武侠故事并未取得预期的反馈,反而成为内容口碑崩塌的主要原因。《赴山海》改编自武侠四大宗师之一温瑞安的代表作《神州奇侠》,原著是一个相当经典且传统的武侠故事。剧版改编加入了穿书系统,现代网文写手肖明明通过魔典系统穿越进了《神州奇侠》小说中,成为了男主角萧秋水,被系统告知必须成为武林盟主才能回到现实,而他也只能按照原著情节,以萧秋水的身份游历江湖,逐步成长为一代大侠。
不可否认,在传统武侠故事中创新性融入“穿书+系统”的流行元素确实带来了更多趣味性,比如PPT策划门派斗争、KPI考核管理门派,这些现代化元素让原本波诡云谲的武侠江湖多了一层轻喜风味,为传统陈旧的武侠题材注入了更多活力。但也恰恰是这种用现代流行元素革新武侠题材的改编,让《赴山海》变成了“四不像”,既没有常规轻喜剧的轻松愉悦,又失去了传统武侠剧的江湖气质,仅仅是被系统强迫推动完成任务这一改编就消解了原著荡气回肠的侠义精神以及武侠超越现实的自由与浪漫,很难让观众得到预期的观剧体验。
此外,更直观的视觉呈现遭到了更多的批评,镜头画面塑料感十足、演员演技台词不到位、穿帮镜头错漏百出等问题频现,整体制作水准并不像是一部平台S+头部大剧。因此,《赴山海》在首日高开之后,由于没能承接住观众的审视和热情,随着口碑告急而来的就是全网大审判,目前该剧在观众侧严重翻车,也让市场对新式武侠剧有了更多思考。
“新武侠”这一概念的走红始于《莲花楼》。总结《莲花楼》成功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通过悬疑探案革新武侠题材,对流行元素与传统武侠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以现代创作审美重构传统经典题材,让“新式武侠剧”进入剧集爆款行列。新武侠剧在传统武侠中融入新元素,确实是适应市场变化的一种表现,受众群体的转变、市场审美的更迭都在要求传统武侠题材以更现代、更新潮的形式面向新时代观众,因而有了“武侠+”的诞生。
在《莲花楼》之后,剧集市场出现了大量新武侠剧,如《七夜雪》、《金庸武侠世界》系列剧、《少年白马醉春风》等,但至今仍未有一部新武侠剧在口碑和热度层面超过《莲花楼》,绝大多数都没能逃过默默扑街的结局。观察众多“失败案例”不难发现,新武侠的改编创作走进了一个误区:过度重视新审美元素,稀释了武侠气质。典型的例子如《七夜雪》,为了迎合剧集市场的女频审美,故事创作集中在言情戏码和女性元素上,反而对武侠世界江湖纷争着墨不多,更像是女频古偶剧。
《赴山海》同样走进了新武侠改编的“死胡同”,试图通过穿书系统来重构武侠江湖,但穿书系统的存在感太强而影响到了整部剧的武侠气质,原著厚重宏大的武侠叙事转变为轻喜风格,消解了武侠内核。事实上,“武侠+”的根本仍然是“武侠”,新武侠的改编创作仍然应该以侠义内核为基底,一旦偏离了快意恩仇、行侠仗义的武侠气质,江湖侠义让位于现代流行审美元素,就很难称得上是一部武侠剧了。其实,《赴山海》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新颖有趣的穿书剧,如果没有打出“武侠复兴之作”的标签,或许也不会让观众如此失望。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凤凰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