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国资央企将科技创新视为首要任务,全面践行新型举国体制,通过更大规模地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和激发创新活力,取得了显著进展。
国资委不断强化激励机制,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并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企业给予特殊晋级机会。预计到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超过70%的资金将用于支持承担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此外,已推动近千家科技型企业实行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确保科研人员能够获得应有的认可与回报。同时,积极探索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多自主权,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让科研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创新工作。
展望未来,张玉卓强调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央企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及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近年来,央企在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首先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汇聚内外部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硬实力大幅提升。从研发投入看,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连续三年每年投入超万亿元,去年达到1.1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从科研平台看,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牵头重组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从科技人才看,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还拥有两院院士219名,人才支撑更加有力。
其次是创新效能不断提高。国资央企围绕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了三层联动攻关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例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60%的标志性产品研发。加快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企民企共同开展研发攻关。主导产学研融通创新,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最后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国资央企倡导紧密协同、上下贯通,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更加充沛。
张玉卓指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科技成果,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顶天是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了“深海一号”二期等一批大国重器,建成了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在去年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中央企业共获奖109项,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的一半以上。立地则是指填补了一批产业技术空白,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切实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安全发展。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