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融合不是把不同的人放在同一空间,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李同学虽智力正常且达录取线,却因自闭症被拒入学,这起事件暴露了职业教育对精神类残疾的接纳短板,呼唤更包容的制度设计。
2025年8月30日,一则关于自闭症学生入学被拒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当天,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李同学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报到,却在办理入学手续时被校方劝退。校方给出的理由是,该校的残疾人招生项目主要面向肢体和言语残疾学生,对精神类残疾学生的接纳能力有限。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成为热议话题,也再次将自闭症群体受教育权利的问题推向公众视野。

李同学的家庭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据家长描述,孩子从小被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虽然存在社交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但智力发育正常,在普通学校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中考成绩也达到了该校录取分数线。

家长提前与学校招生办多次沟通,确认过录取资格,并如实填写了残疾类型。然而报到当天,校方突然以"专业教学设备不适合精神残疾学生操作""缺乏特教老师配备"为由拒绝其入学。现场视频显示,李同学反复询问"为什么不能上学",母亲含泪与校方交涉的画面令人揪心。

这一事件折射出当前特殊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根据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保障法》,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以残疾为由拒绝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但现实中,职业院校对自闭症等精神类残疾的接纳程度普遍较低。
记者调查发现,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2025年残疾人单招计划中确实仅标注"肢体、言语残疾",该校教务处负责人解释:"数控、机电等专业涉及精密仪器操作,自闭症学生可能因情绪问题引发安全隐患。"这种说法遭到特教专家质疑——自闭症个体差异极大,不能以群体特征否定个人能力。
这起事件不应止于个案解决。它呼唤更系统的制度设计:在立法层面细化反歧视条款,在资源配置上向职业教育倾斜,在技术层面开发自闭症友好型教学模式。正如一位特教工作者所说:"真正的融合不是把不同的人放在同一空间,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教育体系能够容纳最脆弱群体的梦想时,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