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场、火车站等是城市形象的“第一道门”,出租车则被称为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每年有数以亿计的旅客从国内外抵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入沪第一站”打车前往目的地,打车体验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
出租车曾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白手套、白衬衫、白座套,规范、礼仪、文明,许多人对上海的印象由此开启。然而,如今金字招牌有所褪色,纠纷投诉时有发生。人民网·领导留言板、“12345”热线等平台上,不少外地游客投诉在上海的火车站、机场打车的经历,今年暑期相关网络舆情也时有发生,有的还引发较大关注。
为此,记者多路出击,实地探访和深度调研了上海虹桥火车站、虹桥机场、上海火车站、浦东机场四个主要交通场站的打车情况。调查发现,各场站出租车包括网约车整体情况良好,管理有序、秩序井然。但仍有“黑车”游弋,存在“揽客人+司机”的“一条龙”服务,网约车私自拉客逃避平台监管的情况,短途打车难问题仍然存在。
七月底,一则关于江西少年因打车错付款轻生的新闻报道受到广泛关注。这名少年在虹桥火车站出站时与司机私自约定了100元车费,却误支付了1010元。该事件再次触发了对“入沪第一站”打车问题的关注。
记者在虹桥火车站多次往返,发现车站设有多个出租车上车点,出租车打表计价;也有网约车上车点,网约车按照平台费用结算。但在实际体验中,仍遇到揽客人员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打车,并提供所谓的“正规网约车”服务。这些车辆绕开平台私下拉客,属于非法运营。
类似现象在上海站也存在。8月1日下午,记者在前往上海站南广场行人出入口时,遇到一名女性揽客。她提供的价格远高于正常出租车或网约车费用。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乘客的出行成本,还存在法律风险。如果遇到纠纷或事故,维权成本会更高。
此外,不少乘客在“入沪第一站”打车时也遭遇过拒载、加价、辱骂等问题。例如,一名14岁的中学生小宋从外地来上海旅游,在上海火车站打车一公里左右的距离竟被收取了40元车费。另一名外籍游客反映,从浦东机场打车到虹桥火车站,计价器显示的价格高达409元,最终被收了200元。
为解决这些问题,浦东机场推出了“短途票”政策,并于今年初推广到了虹桥枢纽。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政策并未完全解决问题,一些出租车司机对待短途出行的旅客态度依然恶劣。
这些问题为何难以根治?相关部门正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希望能让乘客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人民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