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上坟,不带三人”除了小孩还有谁?
时间过的真快,本周日,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十五,就会迎来一个特殊的日子,那便是中元节,民间也把它称之为“七月半”、“鬼节”等,这天不同的地方流传着不同的一个习俗,不过无论南北,皆有祭祀的一个仪式,另外还有“烧包袱”的说法,也就是给逝去的人,送去钱财,让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当中,有经济来源。
根据《礼记·昏义》载:“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丧、祭之礼为何重?因为其承载的是“孝”,是家族、祖先和文化的认同。所以你不要以为祭祀,它是一种迷信,要始终明白,它其实承载着是孝义。
在古代有一句经典句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最先提到的就是“修身”,而“修身”的基础就是“孝”,即便是父母去世,也要将慎终追远之“孝”延续下去,绝不能忘本,更不能数典忘祖,之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中元节祭祀,也是人们孝的一种体现,决不能把它单纯的理解为是迷信。
中元节祭祀的时候,有哪些传统呢?老话说“三人不上坟,不富也平安”,分别指哪3人?上坟,属于坟祭的范畴,也就是要去坟地上祭祀,而中元节,是提醒我们三人不需要去坟上祭祀,同样也能平平安安。
也就是说祭祀,不拘谨于,一定要去坟上祭祀,尤其是中元节的时候,可以选择其它的方式,比如遥祭或者是家祭都是可以的,那么什么人不需要去上坟呢?
1、不能回家的游子
中元节,不是法定节假日,它是没有假期的,不过好在是在本周日,如果近一点的可以回家祭祖,如果是比较的远的,不能回家的游子,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去祖先坟上祭祀了。
你可以选择遥祭的方式,买一些祭祀用的东西,然后朝着祖先坟墓的方向,烧点纸钱给他们,也算是尽了一片孝心,只要是心意到了,内心足够的虔诚,祖先自然也会庇佑与你。
2、年纪大的老人
如果是在家里的老人,这个时候孩子都没有回到家里,所以祭祀的任务就要交给家里的老人了,这个时候,也不要去上坟,如果去上坟的话,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山高路滑,也会导致出行的一个不顺。
那么此时就可以选择家祭的方式,像在我们农村当中,绝大部分时候,都是用的这种祭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片孝心,把纸钱准备好,然后放在包袱当中,接着对其祭祀,烧掉纸钱,完成祭祀的一个仪式。
3、留守的妇女
留守的妇女,也不要去上坟祭祀,因为你毕竟还是属于外姓人,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农村当中,一般都是男性去祭祀。像中元节,一般都是晚上祭祀,大晚上去坟地,这也不太符合情况,所以留守的妇女,丈夫不在家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家祭。
以表达自己的一个孝心,也是希望祖先可以庇佑,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可以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三人不上坟,分别是指,不能回家的游子,年纪大的老人,还有留守的妇女,这些都是不需要上坟去祭祀的,可以选择其它的祭祀方式,其实从中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孝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这3人不上坟,更多也是考虑实际情况,以及祭祀的便捷性。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