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交官的声音与祖国的实力同频,每一句话都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中国以阅兵展示的国防现代化成就,支撑着联合国讲台上掷地有声的和平宣言——从捍卫主权到推动全球停火,这份刻在民族记忆里的担当,让外交辞令化作带着历史温度的正义之声。
当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钢铁洪流驶过长安街,当“和平鸽”方阵在蓝天下展开翅膀,许多人突然读懂了耿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那句发言:“中国有决心,更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原来外交官掷地有声的背后,从来不是孤立的话语,而是一个国家走过的历史、挺立的实力与坚守的初心。

很少有人注意,耿爽在联合国辩论席上引用《联合国宪章》时,背后是抗战阅兵“铭记历史”的主题呼应。他在马尔维纳斯群岛问题上痛斥殖民主义余孽,强调“主权不容侵犯”,恰如阅兵中那些浴血先烈的精神延续——中国从被侵略的苦难中走来,比谁都清楚主权与和平的重量。这种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立场,让他的发言不是空洞的外交辞令,而是带着历史温度的正义之声。

更令人震撼的是实力与话语的共振。当阅兵场上的新型装备展示着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成就,耿爽在南海问题上驳斥美方指责时,那句“中方有能力将南海建成和平之海”才有了最硬核的支撑。不是恃强凌弱,而是“以实力护和平”——就像阅兵里的受阅部队,既是守护家园的屏障,也是维护地区稳定的力量。这种“有底气的温和”,让中国的外交表态既有原则硬度,又有大国风度。
最打动人的,是藏在话语里的担当。阅兵时26国政要共赴盛会,见证中国“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承诺;耿爽在乌克兰问题上反复呼吁“停火止战”,在气候大会上推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正是这种担当的延续。中国从不搞霸权主义,就像阅兵展示的不是扩张野心,而是守护和平的决心;耿爽的发言不讲强权逻辑,而是带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温度,这才是能引发国际社会共鸣的关键。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封天211,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