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陈文总居住在香港寓所。陈文总(1895年—1985年),同安石浔人,又名左武、佐武、复生,字君文,号逢场。早年任厦门大同小学教员,受“五四运动”影响,创办进步报刊社团,推动新文化运动。后为抗战爱国将领,在戎马生涯中兼任汾阳军校、陆军大学等军校教官。1947年,赴港创办爱国名校福建中学,旅居香港直至去世。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句口号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足以激起民族热血。这句话出自陈文总之手。他不仅全程亲历14年抗战,还通过外交、文化和教育等方式作出独特贡献,赢得“文武双全”的儒将美誉。今年是他逝世40周年,其外孙卢怡恬收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尘封的英雄记忆再度被唤起。
1895年,陈文总出生在同安石浔。20岁前后,他担任进步刊物《厦声报》编辑兼主笔,参与创办进步社团厦门通俗教育社,以笔为枪,写下激扬青年热情的爱国篇章。1923年,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拒不归还中国领土旅顺、大连,陈文总带头参加大规模示威活动,抵制日货、维护国权。同年7月6日上午,他在一次反日演讲后遭浪人袭击,险些丧命。这次事件让他意识到救国图存不能仅靠书生呐喊,必须抗争到底。
1927年8月1日,陈文总以武装起义指挥部秘书身份参加南昌起义,并独立撰写《革命委员会布告》,阐明起义目的和任务,成为重要的革命文献。随后,他决定弃笔从戎,于1928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2期步科。学成归国后,他进入爱国将领冯玉祥麾下,征战四方。1936年,经冯玉祥举荐,陈文总考入陆军大学第15期正则班深造。入学前,冯玉祥为其易名“左武”,勉励他文韬武略齐头并进。陈文总没有辜负期望,多次赴前线参加对日作战,足迹遍及江浙皖地区及李宗仁、张自忠部队,因表现卓越被国民政府授予“三等云麾勋章”。
太平洋战争前后,陈文总受蒋介石赏识,在其身边工作。那句铿锵有力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就诞生在这时候,成为青年军征募口号。这句口号出自陈文总之手,有实物证据证明。1943年至1944年间,应蒋介石之命,他拟定了这句口号。
陈文总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中共早期党员。1926年,他秘密加入中共,隶属于中共泉州特支。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因参加秘密活动被捕,获释后组织上均以“自动脱党”论处。然而,他的初心从未改变。1941年,陈文总参加中国政府军事考察团,准确预判日本人会“南进”,建议加强国际合作。他受到最高统帅部重视,任国民政府军令部二厅二处少将处长,每周分析国际反法西斯战场最新态势并提出对策建议。
1947年7月,陈文总回到故乡厦门,9月移居香港后正式发表声明谴责国民党当局挑起内战,宣布脱离军界。此后,他潜心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直至晚年,1985年逝世时身无长物,唯有满室书籍。
卢怡恬是陈文总次女陈素新之子,多年来通过口述史料与权威文献互证,努力还原外公的立体形象。经过研究考证,卢怡恬为外公作出四个定位:中共早期党员、抗战爱国将领、旅港进步人士、厦门杰出乡贤。他在追寻线索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何为伟大抗战精神。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来源于:baijahao,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立场,本站仅做信息存储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