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历经17年上市坎坷终获突破,备案材料受理折射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深层逻辑。通过“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创新方案破解股权难题,资本加持或加速其科技生态布局。
8月27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的一份通知书显示,已收到奇瑞汽车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的备案材料。

这一消息标志着奇瑞汽车在经历长达17年的上市坎坷后,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作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领军企业之一,奇瑞的资本化进程始终牵动着行业神经,此次备案材料的受理,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

奇瑞汽车的上市之路堪称中国汽车行业最曲折的资本故事。早在2004年,奇瑞就启动A股上市计划,却因股权结构复杂、政策调整等因素搁浅。2007年尝试借壳上市未果,2009年筹划整体上市再遇阻。

2016年启动的"奇瑞徽银"金融板块分拆上市,最终也止步于预披露阶段。2018年混改引入青岛五道口等投资者时,曾承诺2022年前完成IPO,但期限届满仍未如愿。2023年传出将在北交所上市的消息,最终亦无疾而终。
业内人士分析,历史遗留的股权问题是主要障碍。奇瑞早年通过"滚动发展"模式积累了大量职工持股和地方政府持股,截至2022年,其股东仍多达46家。此次备案材料中提及的"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正是针对这一症结的解决方案。通过将非流通股转为境外上市流通股,既保持现有股东结构,又满足境外交易所的流动性要求,显示出监管层与企业的制度创新智慧。
成功备案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境外上市仍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等挑战。招股书显示,奇瑞计划通过设立国际咨询委员会、引入中东主权基金作为基石投资者等方式增强市场信心。
更长远看,资本市场的加持或将加速奇瑞的生态布局。其控股的奇瑞科技已孵化出雄狮智驾、埃夫特机器人等科技企业,未来可能复制比亚迪电子分拆模式。随着备案材料进入审核阶段,这家"中国大众"的资本故事终于翻开新篇章,而其背后的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逻辑,值得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