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网

9月3日晚人民大会堂举办文艺晚会

80年后的时空对话:全息投影重现冼星海创作场景,AI让抗战英雄'数字永生',老战士与00后共同点亮和平鸽。这场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晚会,用创新表达让历史照进现实。...

80年后的时空对话:全息投影重现冼星海创作场景,AI让抗战英雄'数字永生',老战士与00后共同点亮和平鸽。这场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晚会,用创新表达让历史照进现实。

2025年9月3日晚,人民大会堂将迎来一场承载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盛大演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

9月3日晚人民大会堂举办文艺晚会

这场由国家权威部门精心筹备的文艺盛宴,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和平未来的庄严宣誓。随着演出进入最后合成阶段,这场融合艺术与历史的特殊晚会,正以创新表达和科技赋能,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

9月3日晚人民大会堂举办文艺晚会

据纪念活动新闻中心披露,晚会创作历时一年半,集结了国内顶尖编导团队和文艺工作者。演出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线,采用"情景交响"的创新形式,将戏剧表演、交响乐、合唱、舞蹈、多媒体影像等艺术手段有机融合。

9月3日晚人民大会堂举办文艺晚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主创团队深入挖掘抗战时期珍贵史料,首次将《黄河大合唱》原始手稿中的未公开乐章进行现代化编创,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冼星海创作时的历史场景。这种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突破,使晚会既保持历史厚重感,又充满当代审美特质。

9月3日晚人民大会堂举办文艺晚会

在节目编排上,晚会突破传统编年体叙事,独创"时空折叠"式结构: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经,以当代青年寻访抗战遗迹为纬,通过虚实交织的舞台语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互文对话。其中,由抗战老兵后代与少年儿童共同演绎的《家书里的山河》,通过AI技术复原抗战家书笔迹,配合沉浸式舞台设计,让观众仿佛穿越至烽火连天的岁月。这种创新表达不仅获得党史专家认可,在前期内部观摩中更引发青年观众强烈共鸣。

9月3日晚人民大会堂举办文艺晚会

晚会技术总监透露,本次演出运用了多项前沿科技:采用8K超高清视频系统还原历史影像,通过三维声场技术营造战场环境音效,甚至引入脑机接口装置,让观众佩戴特殊设备时可感受抗战将士的心跳频率。

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字永生"技术的应用——通过AI建模与动作捕捉,让已故抗战英雄的虚拟形象与现场演员同台表演。这种突破时空界限的艺术尝试,既是对英灵的崇高致敬,也展现了科技时代纪念仪式的全新可能。在舞美设计上,主创团队摒弃宏大叙事的传统套路,转而聚焦微观历史细节:舞台中央悬浮的"记忆立方体"装置,实时投射各战区平民抗战影像;地面LED矩阵组成的"时间河流",随节目进程呈现不同历史节点的地理坐标。这种具象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使抽象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体验。据参与联排的艺术家表示,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配合投影中流动的难民影像,许多工作人员不禁潸然泪下。晚会特别设置"薪火相传"环节,邀请平均年龄92岁的抗战老兵与"00后"大学生代表共同参与。这些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战士,将与新时代青年一起完成象征和平鸽的灯光装置启动仪式。彩排现场,98岁的原八路军侦察兵李志远老人坐着轮椅指导青年演员调整持枪姿势的场景,成为最动人的"活历史"教学。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强调,这种代际互动不是简单的仪式安排,而是试图构建真实的情感联结,让抗战精神在具体人物故事中获得当代诠释。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纪念活动,晚会专门设置"命运与共"章节,邀请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的艺术家联袂演出。其中,由多国儿童用中文演唱的《让世界充满爱》,配合各国抗战纪念馆的实时连线画面,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外交界人士指出,这种国际元素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具体艺术语言,强调中国抗战与世界战场的有机联系,传递"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深刻寓意。#热点观察家#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阅读前请先查看【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仅供信息存储,若本文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nwhw.com/news/10256.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