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印度加征50%关税重创劳动密集型产业,印度制造业结构性困境暴露无遗。莫迪政府陷战略两难:既要维护尊严,又需直面经济现实。这场关税战或将使印度GDP增长下滑,数十万岗位危在旦夕,能否破局取决于产业竞争力提升。
美国对印度加征50%关税的决定如同一记重拳,直接击中了这个南亚国家经济的软肋。

8月27日生效的惩罚性关税覆盖了印度对美出口商品的三分之二,从纺织服装到宝石珠宝,从海鲜产品到皮革制品,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本就利润微薄,如今更是雪上加霜。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林民旺教授的分析一针见血:印度经济的韧性和底气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其产业优势在高关税面前将荡然无存。

印度对美国每年约45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成为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的直接打击目标。这位曾嘲讽印度为"死亡经济体"的美国总统,显然将贸易逆差视为不可接受的"不公平"结果。但更深层次看,这场关税战折射出印度制造业的结构性困境。莫迪力推的"印度制造"计划已逾十年,结果却是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17.3%降至2023年的14.3%。基础设施落后、投资不足、制度约束等问题,使印度难以真正成为全球制造业重镇。

莫迪政府的态度颇为耐人寻味。一方面,总理在公开场合展现强硬姿态,誓言不会牺牲农民利益,强调要通过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抵御外部压力;另一方面,印度政府消息人士透露,莫迪拒接特朗普电话既是出于"深切的愤怒",也是出于"谨慎的考量"。这种矛盾反应凸显出新德里在应对美国压力时的战略困境——既想维护国家尊严,又不得不面对经济现实的严峻挑战。

经济学家预计,高关税可能导致印度2026财年GDP增长率下降0.4-0.5%。全球贸易研究倡议(GTRI)的预测更为悲观:部分行业出口额可能暴跌70%,整体对美出口下降43%,数十万工作岗位面临风险。面对如此冲击,印度商务部已着手制定应对方案,计划通过财政补贴帮助出口商开拓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市场。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能否奏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战没有赢家。对印度而言,眼前的挑战是如何减轻关税冲击,而长远来看,则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竞争力。莫迪政府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依赖保护主义政策,还是通过深度改革融入全球价值链?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印度能否真正实现其"世界工厂"的梦想。
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葫芦娱乐工作室,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